數據庫事關國計民生,是軟件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。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此前發布的《數據庫發展研究報告(2024年)》顯示,2023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,約為1010億美元,中國數據庫市場規模達到..." />
數據庫事關國計民生,是軟件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。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此前發布的《數據庫發展研究報告(2024年)》顯示,2023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,約為1010億美元,中國數據庫市場規模達到74.1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522.4億元),占全球的7.34%。預計到2028年,中國數據庫市場總規模將達到930.29億元,市場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2.23%。
近年來,騰訊、華為、阿里等企業不斷加大對數據庫底層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,越來越多國產數據庫正打破國際廠商長期壟斷,賦能千行百業數字轉型。
國產產品市場份額上升
數據庫不僅是數據存儲和管理的平臺,更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支撐。數據庫技術的發展歷經關系型、非關系型、開源、分布式等多個創新浪潮,目前仍在快速迭代中。同時,隨著數據資產化、要素化進程加快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,數據庫技術也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、實現降本增效的關鍵。
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張景安認為,在數字化時代,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。數據庫作為信息技術的基石,其性能與穩定性直接關系到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。
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,甲骨文、微軟、IBM等國際軟件企業占據全球數據庫絕大多數市場份額。但隨著云計算等技術興起,國產數據庫迎來重大發展機遇。在國際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(TPC)日前開展的數據庫“決策支持類”性能測試TPC-DS中,排名前四位的產品均來自中國企業。其中,騰訊云數據庫TDSQL以7260萬分的性能評分排名第一。
國產數據庫的崛起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應用選擇,并逐漸獲得市場青睞。國際數據公司(IDC)發布的數據顯示,騰訊在我國關系型數據庫管理軟件市場份額從2021年的10.31%上升至2023年的14.90%,華為在相關市場的份額從2021年的10.15%上升到2023年的11.14%。
自研技術滿足場景需求
我國互聯網行業近年來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也催生了許多獨特場景需求。這些需求推動國產數據庫技術不斷發展,形成了獨特產業競爭力。
例如,此次TPC-DS測試,模擬的是一個大型零售平臺的業務,包括線上線下銷售,以及庫存管理系統等多方面。測試包括數據導入、單任務計算、多任務并行計算、數據變更等,需要關聯十幾個億級表格,聯合計算出例如“銷量排名前十的商品從何時開始網店銷量超過門店”等問題。
騰訊云數據庫研發總經理潘安群用蓋樓來比喻TPC-DS的測試內容。各種數據就像是水泥、沙子、鋼筋,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協調各類數據資源,將“大樓”按照設計要求蓋起來,體現了數據庫在資源調度、任務安排等方面的能力。
“比如刷墻一定要排在砌墻后面,但是砌墻時,刷墻的工人也可以去參與其他任務。”潘安群說,怎樣讓每個任務環節完成得又快又好,確保各任務環節高效銜接,考驗著數據庫的能力。其核心挑戰,一是如何充分發揮算力單元的極致潛力;二是如何讓整個調度系統流暢運行,不讓任務出現任何等待和阻塞。
圍繞這兩大挑戰,騰訊云數據庫TDSQL在分布式交互、并行計算、單核性能三個方向深度自研。在分布式交互方面,確保所有計算任務以流水線形式全速運行,不會有任何中央處理器(CPU)空閑,上下游節點也無需等待;并行計算能力的提升,能使數據庫根據需求的變化情況,實時調整資源分配,確保每個任務得到合理充足的資源;對單核硬件的優化,也確保每個CPU都能發揮出最大效能。
多領域打造競爭新優勢
不同行業領域對數據庫有不同需求。其中,金融業數據庫使用情況是數據庫產業發展“風向標”。金融行業對數據庫要求嚴苛,對數據庫的準確性、可用性、一致性有較高標準,是國產數據庫應用中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之一。
目前,螞蟻集團自主研發的原生分布式關系數據庫OceanBase、中興通訊金融級交易型分布式數據庫GoldenDB等多款國產數據庫產品在我國金融行業得到廣泛應用,并以此為突破口向更多領域拓展。例如,GoldenDB數據庫已在中國移動、中國聯通等運營商中得到深入應用;騰訊云數據庫TDSQL助力廣東省移動政務服務平臺“粵省事”實現流程再造和決策優化,實現民眾少跑腿、數據多跑路;OceanBase支撐起電商平臺“雙十一”海量交易。
不僅如此,一些本土化場景為我國數據庫行業發展提供了更多契機。“比如過年發紅包等場景,這是在國內市場環境下才會遇到的特殊場景,國產數據庫也要瞄準這些行業需求,打造競爭優勢。”潘安群說。
潘安群說,目前,國產數據庫產品推陳出新,性能不斷增強,但國外企業起步較早,占據了較大市場份額,國產數據庫要從多方面持續發力。“國產數據庫要做到性能更好、價格更低,用戶才真正有動力去應用。”他說。
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。如因無法聯系到作者侵犯到您的權益,請與本網站聯系,我們將采取適當措施。